查看原文
其他

青大这十年|科技创新助力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

不断创新的 青岛大学 2022-12-15


十年来,我校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评价体制,走出了一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融合,产教研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学校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01

深化机制改革,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深化机制改革为“动力源”,加强科技政策顶层设计,努力优化科研生态,激活科技创新活力。



优化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学术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术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进以校、院(部)和附属医院三级学术委员会为架构的学术治理体系工作重心下移,助力学院办大学奋斗目标加速实现。优化科研机构的运行管理。出台《青岛大学校内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支持科研机构发挥对接校地,统筹合作,引导供需,招才引智的作用。

扩大科技管理自主权。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调整科研设备实验耗材等采购权,努力为科技人员“松绑”。学校相继修订完善或出台了《青岛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青岛大学纵向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办法》、《青岛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青岛大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青岛大学科研经费报销管理办法(暂行)》等多项管理制度,积极转变学校职能,强化服务,坚持信任优先和有效监督并重,不断提高创新绩效



改革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制度。坚持以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为基础,科研绩效评价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性和社会贡献度。人才评价实现从“量”向“称量结合”的转变。修订或出台《青岛大学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基本工作任务计算办法(暂行)》、《青岛大学自然科学业绩分级分类评价办法》多个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以二级单位为基本单元的科研目标管理和分类考核体系,将国家级项目、高水平论文、学术影响力以及科技经费总量等多个指标作为核心考核内容,推行综合评价。出台《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青岛大学自然科学高质量学术成果认定与培育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办法,从源头激励科技人员开展原始创新,实施协同攻关,主动社会服务,全面打通科技成果从培育到转移转化的制度关卡,促进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提升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全面推行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科技评价制度改革为保障,首席研究员(PI)负责制的科研团队形成机制;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学科集群建设为保障,汇聚多学科人才的跨学科联合攻关机制。学校先后出台《青岛大学多学科联合攻关项目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青岛大学关于推进学科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催生重大科技成果。



02

坚持创新与服务并重科技研发经费稳步增长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并重,多头开原获取科技资源,助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提升。十年来,累计科研经费到账约15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立项累计近1300项,获批经费资助累计5.23亿元,连续10年列省属高校第一位。



特别是近三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7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9项(含国家杰青、重点等重点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8项、子课题10项,其它重点项目5项,资助经费23562.5万元,年均增长7.9%。获批省部级项目631项,省杰青、省优青总数2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5项。近三年来,科技合作项目持续创新高,2022年截至10月上旬,科技合同额已达19558.42万元,到账额9340.15万元,创近十年最好水平,近三年年均增长近45%。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批在全国申报数量再创新高、项目的资助率持续走低的严峻形势下,立项数在全国公布结果的350余所高校中排名第43位。





03
加强校企协同创新,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十年来,学校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追求卓越,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引育并举、人才互聘等方式,集聚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0余人,在高层次人才带领下,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催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奖54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一等奖3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24770篇,年均增长24%,列省属高校第一位。其中Nature、Science、Cell及子刊、AM、PNAS、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顶级期刊115篇,高被引论文总数达345篇,年均增长21.5%。2022年自然指数论文位居全球排行榜305位,国内高校77位。

学校与海信集团共同研发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愉悦家纺合作的“高精度圆网印花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高品质棉型纺织品清洁染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双方还合作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2项;与东方地毯合作的“无乳胶环保机制地毯产业化集成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一等奖;与青岛瑞华集团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合作的“多重杂化纳米组装体及光电生物柔性可穿戴关键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痛风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及应用”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愉悦家纺、即发集团、明月海藻、山东威能、万明赛伯药业等企业合作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青岛市重点研发专项等重大项目20余项,累计获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




04

汇集优势资源,高水平创新平台取得重大突破


十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集优势资源、打造人才高地,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建设步入全新发展阶段。新增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5个,其中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5个,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创新平台2个,山东省民用飞机智能化试验验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38个、青岛市碳中和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平台50余个,培养国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6名,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名,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青年奖1名,30余个团队获批山东省青创团队,2人获评青岛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



充分发挥医学、工学等传统学科优势以及附属医院诊疗优势,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学科,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发展。发起并作为股东单位共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与海信集团共建“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数字医学临床诊疗与营养健康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与愉悦家纺共建校企共建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以首席专家为核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围绕医学、纺织、材料、系统科学等学科群,重点打造一批跨学院、跨学科校级直属科研机构,培育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各类平台成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桥头堡”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05

聚焦重大需求,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把加快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学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来抓。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合作,将联合共建研发机构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举措,先后共建了“青岛肿瘤研究院”“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菏泽创新研究院”“泰山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功能健康食品研究院”、“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青岛大学施耐德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大学海洋粮仓产业发展研究院”“海尔衣联网青岛大学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青岛肿瘤研究院,吕志民教授团队的前沿成果两度登上《自然》主刊,获国家、省市级项目14项、转化技术成果6项。依托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获运行经费4000万元,已立项30余个与威海市企业的联合研发项目,该机构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在省科技厅组织的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依托青岛大学华赛医学细胞和蛋白质药物研究院,搭建了国内首个人源细胞重组蛋白生产平台,并成功引入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作方,成立一年来已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累计获纵、横向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校企合作重要桥梁和纽带,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研融合提供了优质土壤。





服务社会方面,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董蒨教授团队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与“外科智能显示系统”,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夏延致教授团队利用海藻纤维制备技术开发多功能海洋纤维及纺织品,建成以海带为原料年产6000吨的海藻纤维生产线;房宽峻教授团队研发的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关键技术、高品质纺织品清洁染色关键技术等在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全面推广应用;韩光亭教授团队研发的无乳胶环保地毯技术在东方地毯有限公司实施应用,年产5000吨植物染健康产品生态纺织项目在恒丰集团推广应用;刘敬权教授团队创立的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现有一条年产1000吨的石墨烯浆料生产线;曲丽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石墨烯在纺织领域应用研究,与济南圣泉、青岛即发、恒天海龙、青岛雪达等企业开展了深入技术合作;龙云泽教授团队与青岛聚纳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手持式静电纺丝仪、大型纳米纤维生产线等被CCTV新闻联播报道,多款产品已销售到国外;田晓亮教授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动力型热管系统”,获25项发明专利,与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高端中央空调装备,已到账横向经费3000余万元。






▼往期精彩回顾▼


青大这十年|学科建设精进不休,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


青大这十年 | 党旗引领聚人心 定向导航促发展


△来!把青大的深秋穿在身上!



青岛大学

—QU_1909—


图片 / 青大融媒体中心拍客团图库

编辑 / 孙馨月

审校 / 赵心书 王晶 郑雨欣 仲翔宇

责编 / 魏喆吉 王沛然


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

新浪微博:@青岛大学


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